救 治
2012-11-15 09:39原 创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一场白衣战士与死神的对抗,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9月6日上午9时,烧伤科来了5名(三男二女)大面积烧伤患者,其中有3名为特大重度烧伤,烧伤科急需增援,于是护理部派我增援烧伤科。
走进烧伤科的大门,一股浓烈的焦糊味扑鼻而来,看着一个个穿梭在病房的医护工作者和亲临科室指导工作的院领导,还有挂在他们脸上那紧张又严肃的表情,我意识到这是一条艰辛的救治之路。
一个病人一个特护,我分管的是这次伤得最重的一个:17床、男、47岁,烧伤总面积97%,
III度烧伤面积81%。推开病房门,12层口罩也遮不住那刺鼻的焦糊味,一张面目全非焦黑如炭的面孔出现在我面前:唇肿如腊肠、牙齿外露、口微张开、舌尖肿胀脱皮;双眼睑肿胀不能睁眼,耳廓焦黑发硬;头发烧尽,肿胀的头皮上仍残留着烧熔的塑料物;口腔、鼻孔、外耳道不断有渗液渗出。揭开被子:颈部、躯干、四肢皮脱待尽,只有肚脐眼周,会阴部和双足底部尚存一些完整皮肤,脱皮处基底苍白、焦黄、炭黑色,创面肿胀,皮肤湿冷,弹性差,触之如皮革,感觉消失,部分可见枝状栓塞血管。双踝内侧大隐静脉切开,两组液体不断滴入患者体内,氧气湿化瓶内气泡冒过不停、心电监护报警音不断,一个坚强的生命在努力地呼吸着,还好患者神志清醒,还能听到声音,还能和我们对话。
保暖、调节室温,十盆水基本擦净残留在患者体表的污物,更换无菌床单被套,抬高床头和四肢。
患者病情不断变化,创面肿胀程度不断加重,呼吸浅快,时有憋气感――患者通气障碍。为改善通气,维持有效呼吸,气管切开势在必行,然而肿胀触之如皮革的颈部已看不清也摸不到喉节的位置,气切难度大风险也大,如若不切患者就有窒息的危险。耳鼻喉科的李泽群医生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后,凭借着多年的临床经验,仔细地寻找切入点,谨慎地下着每一刀,气切过程中不断鼓励和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半小时后气管切开插管手术顺利结束,一条人工气道建立,患者呼吸情况得到改善。
尿量、尿色是判断有效循环是否恢复和有无肾功能衰竭的简易可靠的指标,在烧伤早期每小时尿量观察对静脉补液有着直接指导作用。莫勇医生顺利为患者留置导尿,但引出的300ml浓茶色尿却不容乐观,医嘱加快输液速度,补充血容量,减少毒物在体内吸收。
烧伤后48小时内,由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致使大量血浆样液体渗出至组织间隙及创面,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若未及时获得有效液体复苏,就有发生休克的潜在危险。烧伤休克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为防止烧伤休克发生有3个环节:补液量、补液性质和补液时相性,并根据这3项制定液体复苏计划。输液过程中合理安排输液顺序,避免再灌注损伤而引起心竭、肺水肿、脑水肿。
为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保证液体输入速度,深静脉置管是最好的选择,然而烧伤后肿胀弹性又差的创面已无法触及体表大动脉搏动,要想一针见血,绝非易事。麻醉科的赵诚医生最终选择对右股静脉进行穿刺:肚脐眼与右腹股沟中点连线的交界处,10ml空针扎下去,一股鲜红色血液直冲活塞――股动脉;拨出针头,轻压5分钟,然后在此针眼内侧0.5cm处再次进针,回抽活塞,暗红色血液涌入空针塞;一根硅胶管顺势引入右股静脉,深静脉置管成功,置管长度19cm。
创面处理在于去除坏死组织分泌物,预防细菌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它贯穿烧伤治疗的整个病程,直接关系到烧伤患者治疗结果。下午16:00,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清创换药开始:调节室温、暴露创面,清洗、消毒,四肢环形焦痂切开减压,揉搓磺胺嘧啶银冷霜烫纱,敷盖外敷料,包扎创面,抬脚、胎手、翻身、更换无菌床单被套。七八个医护人员,一个多小时下来早已是汗流浃背,但大家没有半句牢骚,因为在我们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只要患者一天天康复,就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谷跃奇主任和陈冬英护士长的带领下,经过烧伤科全体医护人员和援助科室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患者家属的理解和积极配合,艰苦奋战两天三夜,5名大面积烧伤患者安全渡过休克期。出于对人力、物力、血源的考虑,决定先转两名重度烧伤患者去长沙治疗,9月9日至10日两名患者由本院120护送去长沙湘雅附一医院。
我在烧伤科的救治工作到此告一段落,希望5名大面积烧伤患者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