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共情能力在护理操作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015-07-16 10:02原 创
共情,是一种能深入了解他人内心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1],简而言之就是设身处地,感情移入。它是所有护患沟通的精髓[2-4],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平台。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作为态度,它表现为对他人的关心、接受、理解、尊重;作为一种能力它表现为能充分理解别人的心事,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心、温暖与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5]。现阶段,心理感受在护理工作中日益受到关注,护理人员的关心也越来越被患者需要。有研究证实,共情是医务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与理解的关键因素[6]。护士作为医疗活动中与患者接触的最多的人,共情培养可有效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依赖,从而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全面提升医院的质量。现将对护士共情能力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概念的界定
1.1共情 共情又称“同理心”、“同感”、“深入”、“感情转移”等,人们对共情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1873年德国哲学家Robert Vischer使用“einfuhlung”来表达人们对所见事物的主观感受[7]。Titchener在1909年最早提出“共情”一词,认为共情是指人不但能够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8]。而德国心理学家Theodorlips则认为[9],共情能真实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共情能了解对方做出的反应,感觉他人的情绪及感受。医疗背景下的共情是对患者情绪的理解和患者意识的表达[10]。美国心理学家欧文雅洛姆则认为:共情是从患者的视角看世界[11]。最新观念强调,共情远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技能,而是一种被多种方式定义的复杂结构[12]。因此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护士除了具备良好的理论和操作技术外,还要加强共情能力的培养,准确感受患者的内心世界,满足患者躯体需要,减轻病人心理痛苦。
1.2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及感情的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理解他们的感受。共情能力也是换位思考,如果是我的话会怎么样,这是有想象力的表现,也是内心的真实感受,深入到别人的思想里,体验那个人眼中的世界[13]。共情能力是社会智力的延伸和拓展[7]。它也让我们看到不同观点的另一面,安慰悲痛欲绝的人们,体验别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妄加评论[14]。因而共情能力的提高能使护士有能力真正地理解其他人,并因此促进病人的健康。
2.共情的意义
2.1对患者的意义 患者由于疾病的痛苦,在加上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各种治疗的恐惧感、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感,使其心理和病人角色发生改变,在治疗过程中产生消极、不安、抑郁的情绪,希望得到护士的尊重、同情、关心,希望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因而加强培养护士的共情能力十分需要。护士共情能力的提高首先有利于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提高满意度。戚秀华[1]研究显示,护士共情能力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存在正相关,护士共情能力水平越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也越高;其次,共情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减轻疼痛、忧郁、焦虑、孤独感,同时促进患者表达内心感受,缓解心理压力,提高患者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15]。最后,共情能力的提高可以节省患者的时间和费用。黄丽等[16]认为当患者感觉到没有被医护人员理解时,可能重新换医院就诊,以致浪费时间,浪费更多的治疗费和检查费。
2.2对护士的意义 由于护士工作长期处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给护士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护士工作与其社会价值,劳动价值不成正比,导致大量护士流失。另外在对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低下、动作生硬、语言生冷,是患者产生厌烦消极情绪,降低了对护士的信任感,这些都证明提高护士的共情能力是迫在眉睫的,首先,它可以避免护士情感消耗,保持患者健康的情绪和情感[17]。研究表明[18],护士的职业倦怠与护士共情存在相关性,护士共情能力越高,职业倦怠越低;其次,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促进护患关系的融洽;最后,共情能力的提高还能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3.护士共情服务的几个方面
3.1服务态度 服务态度是指护理人员对病人及家属的一种行为倾向,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服务态度对做好服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这以成为医疗服务行业的共识,也成为病人评价医院的一个重要指标。当身心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和心急如焚的家属来到医院,其心理往往发生显著变化,“不知会发生什么事”,对未知的,不确定的疾病产生焦虑、紧张,变得多疑及敏感。此时,护士的一个笑脸,一句真诚的问候,一张舒适的床,积极主动的各项护理措施,变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减轻了病患的焦虑和猜疑,从而为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病人满意就是我们所期盼的高质量护理服务,也就是共情服务[19]。
3.2服务语言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护理人员的语言和说话方式直接影响病人的与家属的心理和行为,也影响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如果病人能从病人与家属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那么其说出的话与说话的方式将会截然不同,也将会导致完全相反的作用。比如,病人入院了而床还未准备好时,说:“您的床正在为你准备,请您在这稍等,”更让人觉得舒坦;要求家属不在病房吸烟时,请说:“请您不要在病房吸烟,以免影响病人康复”更能让家属接受。因此护理人员在于病人和家属沟通的过程中,要用心设计自己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运用自己的语言,用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去感染病人,感化家属,从而顺利完成护理工作提升护理满意度 [19]。
3.3服务时机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对服务时机的把握和运用直接影响着病人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感知。护理活动是一种以整体的人为中心的特殊服务活动,其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在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康复的不同阶段,病人会有不同的需求特征和心理行为表现,护理人员如能细致的观察识别出不同阶段病人的不同需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让自己所提供的护理服务与病人的基本需求一致,病人就会感到满足,这样便是高质量的共情服务[19]。
4.护士共情能力的培养
4.1多层次培养护士的共情能力 针对不同的护士因材施教,黄丽等[16]提出护士共情能力分层培训模式,先培训护士长,再培训护士,由护士长起示范榜样作用,继而带动全体护士提高共情能力,共情能力的培养应从护生抓起,将共情能力普及,同学之间进行角色护患,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看问题,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4.2多角度培养护士的共情能力 例如:1.非语言行为敏感性训练[20],有时候患者也会出于某些原因不能用言语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病情和心理,那么就开展相应的心理学课程,使护生学会洞悉患者的心理,识别患者的潜在需求,更好的开展工作;2.对患者疼痛的感知和处理。对护士和护生开展共情培训,使其懂得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痛苦,同时传授有效缓解患者痛苦的方法和措施。
4.3多模式培训护士的共情能力 1.专业技术培训模式:即围绕护士共情技术的培训,如有效倾听,情感回应等。利用专业的心理培训师应用共情培训计划对护士进行团队辅导,学习共情的技巧。2.传统课程指导模式:包括人文素养课程(人际沟通技巧、文学、诗歌等)和实践课程(如角色扮演);3.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学员的自身体验,采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Williams认为[21],传统的护士共情能力的培训过于强调行为技巧的学习,建议要重视真实的情感经历,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天生的共情能力和自我意识。
因此,增加生活阅历,丰富生活经验,保持开放的心态,弹性的思维,完善自身人格,提高知识技能,提高文化素养,加强语言培训,加强语言训练以及加强洞察力,敏锐性训练,以此提高共情能力。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