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老太在此重新站立——记新兴的湘西州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2012-06-01 15:54

不久前,家住吉首市一居民小区的陈老太太的儿孙们,为她过了个风风光光的82岁生日,庆祝她老人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脸上刻满了岁月风霜的陈老太,被膝下子孙承欢的幸福场景包围着,身板硬朗地站在一群晚辈面前接受祝酒,禁不住感慨万千。
每当像这样行动自如地和家人们温馨相处的幸福时刻,老人心头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地方,想到一个人。几个儿女心里都很明白:一度抱病卧床瘫痪五年的老母亲,心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是让她老人家重新站立起来的湘西州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特别是科主任黎斐文主任医师和他的同事们。
八旬老太瘫痪五年重站起
两年前的5月16日,80岁高龄的陈老太被家属抬送入院,住进了州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当时,老人饱受胸椎结核折磨达五年之久,五年来天天卧病在床,难以安睡,连日常的生活起居都有困难。老人曾在包括省城医院在内的多家医院住院治疗过,但各医院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又有高血压、糖尿病,手术治疗的风险性极大,术后并发症多,故均对其采取了较为保守的药物疗法,不敢施行手术治疗,导致老人病情反反复复,始终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尤其是近半年来,因下胸椎后凸畸形引发反复胸背部疼痛伴,老人症状一天比一天严重,痛楚一天比一天加深,几乎夜夜无法入睡。而且长年累月的照料伺候,也把亲属们的耐心一点点消磨得所剩无几,唠叨和抱怨也不时刺穿病人的耳膜,老人连死的心都有了。
经多方打探,老人听说州医院脊柱外科对脊柱结核治疗有绝招,特别是了解到其科主任黎斐文医师对骨外科尤其脊柱外科疑难病症的处理造诣颇深,在省、州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老人及其家属遂慕名前来,怀着最后一线希望,决定再次住院试一试。
脊柱外科对老人的入院诊断为:1、胸9、10、11椎体结核并椎旁冷脓肿;2、1型糖尿病;3、老年性高血压病。
黎斐文科主任详细询问了老人的病情,了解到老人多年艰难的治疗经历,目前的痛楚生活现状,以及渴望解脱的强烈意志。
然而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出身且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骨科主任医师,身兼国际AO组织脊柱专业会员和湖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两大头衔,黎主任深知这种高龄患者手术的风险有多大。
脊柱是“人体的脊梁”,脊柱外科手术是医学界公认的技术含量高、术式新颖、手术难度大、风险程度极高的手术,几乎所有手术均在大血管、重要神经及重要内脏器官所环绕的狭窄骨性通道内进行,哪怕一小点的失误,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尤其像陈老太这种患者,如果把正常的人体看作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那么她们这种年龄的人体就是一种很脆弱的平衡,对手术的耐受性差,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功能急剧下降,心肺功能衰竭,导致生命危险。
而这,也正是此前多家接诊老人的医院一再建议保守治疗、不敢轻易手术治疗的根本原因。
黎主任和他的脊柱外科没有知难而退。解除病人的痛苦是医生的天职。他们安排对老人进行了周密的术前检查,并请来该院胸外科、麻醉科、心血管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的专家会诊,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决定大胆一搏。
他们用尽一切办法扫除手术前的拦路虎:降血糖,降血压,调理心肺功能,严格的术前抗痨治疗。终于,一切术前准备停当。
2007年6月4日,由黎斐文科主任主刀、胸外科主任黄勇协助,对病人在全麻插管状态下展开了手术。术中彻底清除了完全破坏的胸9、10椎体,吸出脓液约500ml,并予人工钛网植骨行胸8、11椎间融合及椎弓根钉内固定,历时近9个小时,手术顺利成功,病人术后情况良好,经良好的营养支持及护理,老人得以下床行走。
在扶杖迈出第一步的那一刻,盼这一天整整盼了五年的陈老太不禁喜极而泣,老泪纵横。“我过了五年暗无天日的生活,直到今天才重见光明。我这把老骨头硬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瘫了五年还能重新站起来走路。”老人逢人就笑,直夸黎主任医术好,了不起。
老人病愈出院后,行走正常,生活能自理。她还特意做了一面锦旗,亲自送到脊柱外科,见了科里的医生比自己的亲人还亲。
让患者在微小创口中治愈
其实,陈老太只是无数个在脊柱外科解除病痛的患者之一。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州医院有个脊柱外科,作为该院的新兴临床科室,毕竟它从大骨科分离出来不过刚好十年而已,而正式独立成科更是最近三年的事。
“2006年,随着学科发展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认为已达到了单独成科的条件,脊柱外科于是正式成为院里一个独立的科室。”在州医院外科大楼一楼左侧的脊柱外科医生办公室,刚从手术台上下来的科主任黎斐文向边城报记者介绍。
脊柱外科正式独立起,黎斐文就挑起了科主任的重担。除了前文介绍的身份,他还是湘西州“132”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协助湘雅附二医院脊柱外科完成国家级课题一项,在国家、省级期刊发表论文7篇。并多次前往北京、广州、上海、长沙等地进行学术交流。
在此之前,该科室主任为骨科副主任医师向宏富,他1998年曾赴韩国参加第6届国际骨科学术会议,翌年便创建了州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带领全科医务人员开展了腰椎、胸椎、上颈椎的前后路手术。现在,年近花甲的他是脊柱外科的技术顾问。
别看脊柱外科十分年轻,发展却很迅速。自1999年建科以来,该科室已完成门诊量60000余人次、手术4000余台次,其中60%以上为三、四类新难手术;参加州内大型意外事故抢救10余次。特别在凤凰“8·13”特大桥梁坍塌事故救治过程中,不分昼夜,连续奋战10多天,挽救了多名危重患者的生命,立下了赫赫战功。
该科室在我州率先开展了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椎间盘切吸、 颈、腰椎间盘镜、臭氧等微创手术, 以及枕颈结合部、上颈椎前后路固定术、胸椎前路开胸手术、经关节突或椎弓根后路截骨矫形术、颈胸结合部后路脊柱固定术,颈椎后路侧块钉固定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人工全髋置换术等高难度手术。在一次又一次的临床实践中,脊柱外科全体医生不断追求着医疗技术的精细化和患者最大的满意度。
作为医学的一个门类,脊柱外科担负着维护脊柱的结构完整性及运动功能保持的重任;作为一个科室,州医院脊柱外科经历了基础设施从一无所有到拥有各类先进仪器大小十余套。
据黎主任介绍,近年来该科室大量引进设备,手术中更多地采用了微创理念。现已拥有德国西门子公司C型臂透视机、美国殊汉默公司后路椎间盘镜、龙冠公司经皮椎间盘切吸机、德国霍夫曼公司臭氧消融发生仪、德国RECK公司MOTOmed viva2截瘫功能康复仪、迈瑞PM9000多功能监护仪、床旁可移动200mAX光机、德国奥托搏克公司支具制作系列仪器等。
“微创技术是一种理念。就是要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疗效。”黎主任认为,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方式,外科医生应以最小的组织伤害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为努力目标。因此,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开展对患者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疗效佳、并发症少、费用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同时开展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要求医生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刻苦钻研,努力创新。
“如我们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的骨折、腰疼等症;还如我们采用椎间盘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等,都可以让患者在微小的创口中得以治愈。”黎主任介绍说。
60岁的熊奶奶不小心摔伤腰背部,腰1椎体爆裂性骨折。她的老伴因脑溢血常年卧病在床,子女又远在他乡不在身边,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需严格卧硬板床休息2-3个月,实际情况不允许。经对病例资料的仔细分析,黎主任果断决定,对病人采取局麻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即微创pkp术;手术后患者腰痛症状消失,次日下床活动,3天后即出院。病人感到非常满意,家属也不远万里打来电话表示感谢,至今患者活动如常,生活料理自如,无任何并发症。
年轻的唐同学因车祸致枢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这种疾病临床死亡率较高,临床治疗相当棘手。黎主任看过病人,认为及时去除脊髓致压物,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是脊髓功能有望恢复的关键,终于在患者病情稳定,颅骨牵引治疗3天后,在全麻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