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完成全州首例新生儿PICC置入术

2013-08-21 14:10原 创

 

      8月19日新生儿科成功为一例极早早产儿实施了PICC置入术,这是全州首例新生儿PICC置入术,开辟了我州小儿静脉输液治疗新途径。
      该例患儿为孕27周的早产儿,出生体重仅1.1kg,系极低体重儿,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儿的皮肤很薄嫩,外周血管极其脆弱,为了保证患儿的热量及营养物质的供应,静脉营养液的总量、浓度及渗透压均很高,而外周静脉针能保留的时间很短,否则极易导致外周静脉炎,液体外渗引起周围皮肤及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增大临床护理及治疗难度。而PICC置入术有效地避免该情况的发生,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在与患儿家属沟通并征得其同意后,决定为患儿实施PICC置入术。为了确保置入一次成功,新生儿科护士长彭芬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穿刺方案,在护师彭丹的协作下成功完成了该患儿的PICC置入术。
      PICC是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简称,是指经外周静脉植入导管最终将导管末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方法。适用于早产儿,特别是极低体重儿和超低体重儿,以及需长期静脉营养治疗的患儿,同时PICC也适用于需要接受高渗治疗、有刺激或坏死性质溶液的患儿。PICC使用的导管是特殊的材料聚胺酯制成,管质柔软光滑有弹性,有良好的生物相融性,可随血管弯曲漂浮在血管内,对血管的刺激性小。能保证早产的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及术后长期禁食的危重新生儿长期安全地输入高浓度静脉营养液和刺激性药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
      新生儿科作为全州新生儿学科的领头羊,在梅帅虎主任的带领下,一直注重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为有效提高早产儿救治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派专人前往湘雅附一医院学习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掌握了PICC置管技术,并获得了PICC技术证书。此项技术的开展为我州患儿提供了一条长期安全有效的输液通路,避免药物对外周血管内膜的损伤,避免了外周静脉炎及因液体外渗出现的皮肤和组织坏死,有效地减少外周静脉穿刺次数,减轻了患儿的痛苦,为提高我州新生儿抢救成功率提供了技术保障。
 
正在进行导入鞘穿刺
 
正在进行PICC送管
 
PICC置入术后的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