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 做光明使者——记中华眼科学会奖获得者陈季生

2013-10-21 14:23原 创

 

      近日,在第十八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我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季生因其在开展眼科学会工作和防治眼病工作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被中华医学会授予“中华眼科学会奖”,该奖项为中华眼科学会最高荣誉奖之一。
      陈季生,现任我院眼科主任,吉首大学眼耳鼻喉口腔科教研室主任,南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华医学会湖南省眼科学会委员,省、州两级医监会专家库成员,州医学会常务理事,州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库专家,州管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
      1982年底,从衡阳医学院五官专业本科毕业的陈季生,毅然选择来到了湘西州人民医院,从事眼科工作。当时的湘西州贫困、落后,州人民医院承担着湘西州各族群众的医疗救治任务,而当时的眼科没有一名专职的眼科医生,诊疗设备非常简陋,总值不足5000元。面对如此状况,他不是选择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眼科落后的面貌,做一名光明的使者,而这一干就是三十年。
      在第一个十年,陈季生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学习,学用结合。由于没有人指导工作,陈季生只能向书本学,从杂志上学,他也尽量争取参加全省、全国的学术会议,在会上向专家们学习;二是摸清湘西州眼病情况。十年中,陈季生利用休息时间遍访土家、苗、白等少数民族村寨和州内乡、区、县医院,进行眼病调查、防盲治盲、技术指导,明确了湘西州当时的主要致盲眼病为白内障、沙眼、翼状胬肉;三是胆大心细的开展诊疗项目。这期间眼科开展的主要诊疗业务有: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白内障冷冻摘除术、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外路)、眶内容剜除术、球内磁性异物取出术、球后良性肿瘤摘除术等。通过十年的努力,传统眼科在州医院基本建立,湘西人有了就近看眼病的地方。
      1992年至2002年期间,湘西州人民医院单设了眼科,陈季生任眼科主任,科室开设病床30张。眼科单独成科后,陈季生狠抓科室建设和业务发展,大力开展新业务、应用新技术,提高眼科整体的技术水平,在这段时间眼科开展的新项目有: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前节激光手术、眼底荧光造影、眼科A/B超声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羊膜的制备和移植手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义眼台植入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显微技术在眼科得到了普遍应用,眼科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眼科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2002年以来,陈季生着重于科室人才队伍的培养和规模建设。目前科内有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5人,硕士研究生5人。科室常年开设眼科病床56张,拥有诊疗设备价值超过千万元,每年年完成各种眼科手术2000余台次。目前能开展的手术有: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手术、玻璃体切割术、球内非磁性异物取出术、复杂网脱修复术(内路)、眼底光凝术、眼整形美容手术、OCT及角膜内皮镜检查等。以医院整体搬迁为契机,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眼科正逐步向建立起民族地区的现代眼科发展。
      陈季生从医三十年,接诊土家、苗、白、侗、回各族眼病患者10万次以上,主刀各种手术上万次,从不接受病人的红包、礼金,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病人的赞誉。他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篇,在其他眼科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在衡阳医学院《医学情报资料》发表译文五篇。取得过国家2项实用新型专利,1997年获湘西州科技进步三等奖。曾获州人民政府、州委宣传部、州卫生局“记二等功”、“记功”、“三等功”、“八五”助残先进个人、州社教“先进工作队员”、“十佳医生”等荣誉和称号,多次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评为“州管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两鬓虽白,痴心不改。陈季生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做光明使者的信念,为湘西各族群众的眼睛健康,依旧在努力工作着。 
 
陈季生在眼科学术大会上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