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成功救治一重度贫血及严重低蛋白血症的消化道穿孔患者
2015-09-08 11:30原 创
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手术的操作技术往往不是最困难的地方,决定一台手术成功与否还有一个“拦路虎”,那就是手术条件。手术条件除了医院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之外,患者自身的功能状态在普外科腹部手术中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普外科就为一名来自古丈县的患者在极端不利手术条件下成功进行了剖腹探查、胃窦部巨大溃疡穿孔修补、胃造瘘及空肠造瘘术。
8月5日,古丈县58岁的的粟某某因腹痛10余天伴黑便入院。患者全腹腹痛剧烈,难以忍受,查体时可见全腹呈“板状”,压痛及反跳痛明显。入院后行急诊腹部CT等检查,诊断为“消化道穿孔”“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重度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浮肿”“盆腔积液”“血小板减少症”。病情十分危重,随时可能发生感染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可能。
但是患者身材消瘦,体重40公斤,重度贫血貌,皮肤、口唇黏膜、眼结膜、指甲明显苍白,四肢水肿。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44克/升,仅仅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白蛋白浓度17.7克/升,仅仅为正常人的二分之一,属于极端不利的手术条件。根据既往手术经验,该类手术属于急诊,发病后应立即手术,但患者发病后未引起足够重视,患者消化道穿孔伴消化道出血已经10余天,病变部位已经出现粘连、水肿,手术分离十分困难,随时有手术大出血可能。
病情就是命令,在掌握患者的情况后,普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立即行动起来,经过术前讨论,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手术计划,针对各种可能的并发症制定了详细的应对措施。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中成功分离病变处的组织粘连,仔细修补胃窦部巨大穿孔(约4.5cmx4.5cm)。行胃造瘘术利于穿孔修补部位的愈合,行空肠造瘘置入空肠营养管便于术后早期的肠内营养,腹腔置管充分引流减轻术后的炎性渗出。术后送入重症监护室,细致入微观察生命体征,术后5天回普通病房,术后7天开始经空肠营养管“进食”(经营养管输入液体营养剂)。术后第9天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11天开始经口进食。术后12天复查血红蛋白升高到75克/升,白蛋白升高到32克/升,虽然离正常值还有一定距离,但患者的多次复查结果呈逐步上升趋势。目前,患者已能进食软食,病情基本康复,体重已升高到46公斤,拟于近日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