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极限肝切除手术在巨块型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2017-02-04 10:05原 创
患者姚某某,于1月13日以“B超发现右肝占位1周”为主诉入院,在肝胆外科完善增强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右肝实性占位性病变,巨块型肝癌可能性大”,术前AFP288.10ng/ml,患者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未规则治疗。该患者肿瘤占据整个右半肝,最大径达23cm,按照国际上公认的肝细胞癌的巴塞罗那标准,术前分期为:BCLC B期,术前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A级,术前CT肝体积计算,残肝体积占标准肝体积百分比为39.1%。
肝胆外科医务人员在进行术前讨论时,认为有如下几种选择:第一种方案是,一期行PVE,栓塞门静脉右支,6-8周后再行CT体积评估,待左肝体积增大,百分比为超过40%后,二期再行肿瘤切除手术,这是日本通用的方案;第二种是ALPPS手术,即两步法肝切除手术,一期将门静脉右支结扎,并完成左右半肝的劈离,7-10天后,再行CT体积评估,待左肝体积增大,百分比为超过40%后,二期再行肿瘤切除手术;第三种是一期行TACE,数个疗程介入降期治疗后,期望肿块缩小,二期再行肿瘤切除手术;第四种方案就是一期行右半肝切除术。
前三种手术方案相对比较安全,但治疗周期较长,最大的风险在于,有可能在治疗间歇期,肿瘤进展,丧失手术切除的机会;第四种方案理论上最符合恶性肿瘤治疗的原则,但难度在于,一是患者虽然无门脉高压症表现,但肯定有肝硬化的存在,术前CT肝体积计算,残肝体积占标准肝体积百分比仅39.1%,接近安全临界值40%,临床上为极限肝切除,系高风险手术,一旦术中术后出现意外或并发症,术后很可能出现肝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二是患者右肝肿瘤呈实性,大小为23*17*15cm,术中暴露差,操作空间狭小,一旦肿瘤破溃,将导致大出血等灾难性后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类手术,目前在国内顶级肝胆外科中心,都是高难度、高风险手术。
在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患者本人及家属表示对肝胆外科绝对信任,并选择一期切除手术方案。在困难面前,肝胆外科医务人员没有退缩,最后肝胆外科主任宋新决定,在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下,计划实施右半肝切除手术,备选手术方案一是门静脉右支结扎术;二是ALPPS术,积极完善术前准备。
1月18日,肝胆外科医务人员在全麻下为该患者实施手术,开腹后,手术组医生作出如下调整,首先,患者右肝肿瘤巨大,占据右上腹,加上右侧胸廓的遮挡,术野暴露差,操作空间狭小,故改行右侧胸腹联合切口以增加术野暴露;其次,为遵循肿瘤“no-touch原则”,不搬动、不挤压肿瘤,以防肿瘤细胞脱落,进而引起血道转移,改行前路法右半肝切除术,先结扎肿瘤侧入肝血流,然后紧贴肝中静脉右侧缘进行左右半肝的劈离,再完成右肝出肝血管的离断;最后才进行右肝肝周韧带的离断,顺利完成右半肝切除。术后残肝无缺血、淤血改变,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中出血量不超过300ml,未输血,术后安返回病房。
该患者术后恢复亦很顺利,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应用于该患者,术前没有常规留置胃管。术后第一天患者开始下床活动,拔除导尿管,开始嚼口香糖;术后第二天开始拔除引流管,试进水,口服四磨汤;术后第三天进全流饮食,复查肝功能,胆红素值正常;术后第五天开始停止输液;术后没有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复查胸片无气胸。术后第七天复查腹部CT,证实“病灶已完整切除,余肝未见异常密度灶,肝周无积液”,术后第七天病理回报:中分化肝细胞癌,肝切缘无癌细胞残留,1月26日患者康复出院。
对于该例巨块型肝癌患者,肝胆外科医务人员成功实施了精准极限肝切除手术,使肝胆外科肝癌外科治疗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