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老司城

2017-01-19 14:52原 创

 

      七月一个艳阳天,有美女相伴,我们怀着一种虔诚而猎奇的心情去拜谒土司王居住的古城——老司城。
      古老司城离永顺县城19.5公里。这一天,我们由永顺县城出发,车行在新修的水泥路上,七弯八拐地爬上山来。放眼望,但见群山如奔马般朝着老司城方向齐头并进,气势如虹。有好事者告我曰:此为万马归朝之象矣。倘若真的如此,则由不得你不浮想联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土司王朝的神授传说打扮的活灵活现。此时的我们,人还未到王城,却早对王城产生了一种敬畏。
      史料记载,老司城历史上是永顺宣慰使的司治所在,土司政权自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至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大清实施改土归流时结束。悠悠八百年余年,土司王彭氏一族,共世袭了27代35位王,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这里曾经是土司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不仅经历了818年的风风雨雨,而且见证了800多年的民族变迁和家园盛衰。
      悠悠灵溪河水弯曲向南流,把土司王城很自然地与其所属蕃地隔开。很自然地让归朝之“万马”在河边顿下足来,对着王城“顶礼膜拜”。这使得背靠大山沿地势而建的土司王城显得更为恢弘而独特。
      我们坐上小木船,顺水而下,在河水的左岸下了船,然后拾岩阶而上,先去瞻观祖师殿。穿过一段茂密的树林后,抬头突见一组顺山势而建起来的三进三层之建筑,朱门红漆,飞檐走兽,庄严肃穆,原来这就是土司王拜祭神灵之所,也是土司所崇宗教的圣地。
      我站在空旷的祭祀大殿里,凝视着这一根根需要一人尚不能环抱的木柱子,希望从他们无语的神情里寻找到800年土司王朝的历史痕迹。只可惜我们这些肉眼凡胎的凡夫俗子已无法从中读懂这尘封在木纹中的历史。
      透过这墙壁斑驳而显白发苍苍的祖师殿,我仿佛看到了古老的土司王朝历经800多年的腥风血雨后,所见证的无数人间之喜与悲。
      告别祖师殿,沿着修砌在陡峭河岸的山间小路,我们向土司王城旧址进发,沿路一排排苍翠的古松把去王城的古路遮掩的严严实实,又仿如一个个王城的亲兵站在王城的必经之地,警惕地迎接后世来观瞻的人们。林间不时有鸟儿飞过,几声鸣啼,带着凄清,仿佛诉说着逝去王城的悲凉。
      事实上,在我的眼里,昔日王城早就成为一片废墟。破败的城墙内外,只依稀看到些由卵石铺设的环城道路,从山腰一直延伸到山脚的灵溪河边。透过遗址上4-5层重叠的建筑平台,可以想象当年土司宫城的恢弘气度。
      我在一个已经被风雨侵蚀的不成规制的牌坊楼前驻足,牌匾上明朝皇帝亲书的“子孙永享”的四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很自然地会把你我带入远去的历史中。仅此,就可以想象得出这土司王城原来应该是何等的辉煌!遗憾的是,这样的辉煌,并不见得能“子孙永享”。毕竟,历史的发展不是以大明皇帝的意志为转移的,煌煌大明王朝不也最终给没了?君不见,那曾经辉煌过27代,传位了35个土司王的子子孙孙们,不是也作鸟兽散,不见了踪影么?原来这世界,流芳千古的话,也只不过是人的一种妄愿而也。
      什么是“文明”?这东西其实原本就存在着,在中国只是农耕文化的一个记忆。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谓中华文明,大多是“墓葬文明”,所谓历史,不过是被古人埋葬在墓穴里的陪葬品。
      土司王朝的墓葬群里是不是也有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呢,我无从知晓。但看着这些遗址,真的为那逝去的历史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