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情思
2017-01-23 11:13原 创
K1261次列车晚点30分钟进吉首站,然后才慢条斯理地驮着急于归家的人一路西行。颠簸中终于到贵州镇远车站,然后是丢掉一部分“包袱”继续驶向目的地。
我在这里被“丢”下了车,在出站口坐上一辆破旧的出租车,风尘仆仆地便进了镇远城。
说起镇远,与我并不陌生,几年前曾约了几位好友自驾逛了一程,可惜只是走马观花,意犹未尽。今日与“月儿”有约,牵着她来这古镇,一起回忆古镇旧时的繁华流韵。
我们在禹门码头边的一个宾馆住了下来,然后请了一个美女导游,要她领着我们在古镇的歪门邪(斜)道中访古探今。身旁多了一个美女,我便有了第一个疑问,为什么镇远人要将舞阳河的“舞”字添上一个三点水偏旁呢?导游小姐告诉我,将舞阳河的“舞”字加上三点水,是镇远人自创的,这个字在字典里应该是没有的。可惜美女的话我一般都是不信的。这不,到了晚上我便翻开了字典,发现三点水偏旁加上一个“舞”字,在字典里是存在的,那是三点水加上一个“无”字的异体字,也读“wu”,字典里还注明,“潕水,发源于贵州,流入湖南”。我不知道这潕水是不是就是指的“舞阳河”,但由此可见,“舞”字添上三点水偏旁,并非镇远人之自创。可话说回来,镇远人喜欢将自己的母亲河“舞阳河”的“舞”字左边加上一个三点水,确实描出了这母亲河的丰润和灵动之美,这一点睛之笔既把这条水“舞”活了,又“舞”出了这条河母性特有的那种灵韵。
一条舞阳河,悠悠东流水,似玉带般穿城而过,将镇远城一分为二,府城居北,卫城居南,就像天上的银河般使一对情人隔河相望,相守相持。
站在府城,隔河相望,中河山在霞光中依然是云雾缭绕,环山流淌的舞阳河,已将那半山腰石缝里、洞穴中及藤蔓之间依附着的无数翘角飞檐、楼台亭阁慢慢地舞动起来,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仿若仙境。
如果从古镇远府城去对岸的中河山,你必须经过舞阳河上的祝圣桥,这祝圣桥原名舞溪桥,清康熙时才改为现名。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直至明崇祯元年(1628年)才建成,历时250年,可见当时修桥之艰难。史载,原桥建成后,曾三次毁于洪水,三次予以重建。现存的祝圣桥,系清雍正元年(1723年)所建,如果从该桥初建时间算起,距今已经600余年了。
有资料曰:100多年前,有日本人鸟居龙藏曾行游镇远,在其旅行日记中记载:“镇远府的入口处架一座漂亮的石拱桥,桥正中建有3层楼,正面的门额上写有‘阿山柱石’(应为河山柱石)4个大字,左右两边柱子上的对联是‘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fu-cha:木筏)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鸟居龙藏先生所说的3层楼,高有17米,系清镇远知府汪炳璈于光绪四年(1878年)所建的三重檐八角攒尖顶的魁星楼,又称状元楼。可惜原物在镇远解放前不慎被大火烧毁,现在的状元楼则是1980年代所仿建,属后现代之物,它与鸟居龙藏先生相机镜头里的魁星楼相比,虽然显得高大,但却骨瘦如柴,远没有故物之丰满内秀,缺乏一种历史的厚重之感。因此,我常常为此感到悲叹,许多我们推崇的祖宗遗产,那些被人为毁掉的许多物件,都只能成为一种历史被尘封在人们的记忆里无法还原。如此这般,我们何曾对得起祖先?
走过祝圣桥,就来到城东中河山脚。这中河山实际上是舞阳河谷中的小台地,世纪轮回变迁,原本平淡无奇的中河山,突然变得俊俏美丽起来。舞阳河环山流动,偏偏有人还真看中了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且在这座山的山腰处宽40米、高低约60米,长约300米得狭长悬崖地带筑出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片阁楼洞天。
史载,青龙洞古建筑群建于明代中叶,曾几度毁于兵、火,几度修复,古建筑群经历代修建始成现代规模,占地21000平方米,由青龙洞、紫禅书院、中禅院、万寿宫、祝圣桥和香炉岩6部分共36座单体建筑组成,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整群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勾心斗角,错落有致。那飞岩翘角、贴壁凌空、红墙青瓦的殿阁楼台,气势宏伟。造型独特的建筑物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既有朗朗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大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整个建筑群重重叠叠参差不齐,纵横有致,沿庭院小径漫步,登斯楼而极目,镇远城尽收眼底,河水环绕,如临海市蜃楼,蓬莱仙岛。
紫阳书院亦称紫阳洞,位于万寿宫东侧石崖上。北通中元禅院,南接青龙洞,下至万寿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青龙洞古建筑群中地势险要、环境幽深、建筑比较紧凑的一组。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它是为纪念大儒朱熹而造,以传播儒家思想为宗旨,也是黔东地区教早兴办教育和传播文化的地方之一。
中元洞,也称中元禅院,明嘉靖年间建筑,古称“北洞”、“中和洞”。有大佛殿、望星楼、独柱亭、六角亭等建筑物,西接祝圣桥。中元洞山门是两块巨石斜靠天然而成,可谓神工鬼斧。门楣有“入黔第一洞天”,书体古朴苍劲。拾级而上,洞壁有摩崖“奇石仙缘”。
我在中元洞里相传张三丰休眠的石床上躺了片刻,即感觉爬山钻洞的疲倦已经消失殆尽。但不明白的是,这道教祖师爷休眠之地为何供奉了佛家的观音。且等下到万寿宫内戏楼处看到那“中和且平”四字时,才明白了和谐共处在青龙洞天中的真正意义。
万寿宫,亦即仙源天宫(江西会馆)是青龙洞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建筑在濒临舞阳河东侧长45米的石基坎上。由山门枋、戏楼、厢楼、杨泗殿(供祀杨泗将军)、客堂、许真君殿与文公祠等单体组成。北连中元洞,南通青龙洞,上居紫阳洞,是一组从北往南延伸的高风火墙四合院。
当夜幕降临时,但见舞阳河畔万家灯火,五颜六色,流光异彩。河中艄公轻点竹杖,直撑的花船悠悠破影前行,引来游客情侣无数。
八月十五月儿圆,我坐在镇远古镇临江楼的阳台上,等着月儿爬上来。一时间突然觉得,镇远头上的这只“玉兔”,或许就是我今天从湖南牵过来的“湘月”儿。今晚她摇身一变,成了镇远峡谷中的“黔月”儿,正悄无声息地倒影在舞阳河水里,既不喧哗,也不争宠,如跑累了身子的少女,一个人坐在寂静的夜空,为无数痴男怨女送去“秋波”,平复那些无缘的冲动。人说湘女多情,我说“湘月”情多。你看这月辉普照大地,凉爽而温馨,一切的烦恼与不快,还有什么理由舍不得丢弃?